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Friday, May 2, 2008
本書部分內頁瀏覽
http://iug.csie.dahan.edu.tw/memory/TGB/thak.asp?id=321
此外,Google books也可以瀏覽部份內頁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2w6OXRGAejIC&hl=zh-TW
Wednesday, April 30, 2008
國史館館長序 找回本土語言的自信心
序一 找回本土語言的自信心
張炎憲
想到台語,就想起我的母親。
媽媽在日治時代出生,沒有上過學,不懂日語與華語。兒女年幼的時候,媽媽除了農事之外,家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她張羅,整天忙裡忙外,根本沒有空閒的時間。等到兒女長大了,漸漸有了空閒,就以聽收音機的台語節目做為唯一的消遣,如林投姐、三國演義、薛丁山與樊梨花、陳三五娘等節目,幾乎記得滾瓜爛熟,常常對正在讀大學的我提起。我當時不在意,只是佩服媽媽的博聞強記,竟然把聽來的說得頭頭是道。當我年歲增大,閱歷加深之後,我驚然發覺媽媽是因聽不懂電視上的華語節目,才聽收音機的台語節目。
我讀過葉石濤等前輩文學作家的追憶,述說他們是失聲的世代,不能以懂得的日語來創作,只得學習華語,經過二十年的琢磨,才能得心應手寫出文學作品。身為作家卻無法自由創作,這比失去生命還痛苦。媽媽不是作家,大概也不會想那麼多,但在無可選擇之下,只能聽收音機消遣時間。媽媽是位深具傳統美德的婦女,也許不知道國民黨文化霸權奪走了她的權利。每當我回家時,她總是會跟我述說聽過的故事,那已經成為她唯一的喜悅,希望藉此與我溝通,拉近母子感情。今日想來,這些已成為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我想起媽媽,就會想起她跟我說過的事情,以及她生動自然的台語措辭,而覺得國民黨政府只顧鞏固政權,卻漠視台灣人的感情,實在太對不起純樸的台灣人。
想到台語,就想起傳教士。
傳教士到異文化地區傳播上帝的福音,大多兼具牧者與醫者的角色。在教堂裡,他是傳布福音的牧師;在社會裡,他是具備醫學知識的醫者,常藉醫術救治貧病者,讓人感動而信仰上帝。早期來台灣傳教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馬雅各(James L. Maxwell)、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都具有這樣的性格。但要傳教順利,必須學習台語,才能與當地人溝通,了解他們的感情,將福音真正傳入他們的心中。
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到中國福建傳教,編纂《廈英大辭典》;甘為霖(Campbell, William)來台灣傳教,編纂《廈門音新字典》並開創盲人教育;巴克禮(Thomas Barclay)來台傳教之後,擔任台南神學院首任院長,發行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推行白話字教育運動。傳教士將台語用羅馬字拼音方式書寫出來,不只幫助傳教,也教育台灣人用白話字書寫自己的語言。
傳播福音必須與土地、人民結合,才能順利進行。這是巴克禮牧師推動信徒學習白話字的信念。日本統治者來台之後,要第一線的警察和初階官吏必須學習台語,才能接觸台灣人、了解台灣人,建立統治的基礎。日本學者小川尚義也投入台語研究,並出版《日台大辭典》、《台日大辭典》等書,做為雙方溝通學習的工具書。
反觀國民黨來台灣統治之後,成立國語推動委員會,推行「國語」政策,視台語為方言,禁止在公開場合使用,使得台語面臨流失的危機。國民黨的統治心態與傳教士尊重當地語言文化的心思,實在無法相提並論。兩者不同的心態必然有不同的歷史評價。
想到台語,就想起耕耘台語文的人士。
在大中國政策下,台語在公開場合被禁止使用。電視上,台語節目和台語歌曲被限制時間和數量,甚至連布袋戲也要改為華語發音。長老教會的台語聖經也被沒收,並禁止教會使用白話字。在此惡劣環境下,還是有人關心台語,如賴仁聲、王育德、吳守禮、蔡培火等仍然持續不斷研究台語,推廣台語。
進入一九八0年代,台灣意識抬頭,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展開論戰,台灣文學終於脫離中國文學,而獨立門戶。影響所及,台語文和台語文學再次興起,各種拼音符號書寫系統紛紛出現。一九九0年代,台語文運動更加蓬勃發展,台語文社團紛紛成立,各自發行台語文刊物。這股體制外的風潮,將台語文推向體制內的教育體系,各大學院校陸續成立台灣語文相關系所。2001年九年一貫新制課程實施之後,台灣各種語言納入國民中小學的課程。2006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台灣閩南語羅馬拼音方案」(台羅),做為教導台語的依據。
近二十年,我接觸不少台語文工作者,也與他們長期來往。每次交談,總會談起台語的書寫與音標。在戒嚴的年代,台語文要生存相當不易,因此從事台語文的工作者,需有熱誠與堅定不移的意志,才有可能在戒嚴體制下,不怕國民黨的欺壓,繼續堅持下去,出版各種書寫的版本。
想到台語,就想起台灣文化的重建。
有人常說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用什麼語言都可以,只要能溝通則可。其實,這是不了解語言與文化深層關係的說法。語言絕對不只是溝通的工具,而是生活習慣、思考方式和文化意象的表現。
滿州人本來有滿州語,滿州語和滿文不被使用之後,滿州人也就消失在漢人社會。平埔族人本來有平埔族語言,當語言消失之後,平埔文化和平埔人也就消失在漢人社會。當今原住民族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原住民族的語言如果有一天不被使用了,也就是原住民族消失的時候。因此原住民族運動的推動者,體認到這種危機,才會提出恢復族名、維護母語的主張。
台灣很多地名和傳說典故,如果用台語(包括福佬話與客家話等)來讀,就很容易掌握其歷史意涵。台語交談與書寫有台語的思維方式,華語交談與書寫有華語的思維方式,兩者之間是有差別。台語演講的魅力和動人之處,也常因來自於台語的思維方式,以及貼近生活的情感,而感動了群眾。
如果有一天台語消失了,台語文化勢必跟著淪亡。台灣文化的重建或開創,實與台語息息相關。台語的存在正是台灣文化得以特殊的所在。台語的書寫是描繪台灣人內心世界最貼切的方式。現代台灣人也許以華語交談較自然方便,也許認為以華語教導小孩,較能與政治現實配合,而漠視台語與台語文的重要性。其實會有這種現象,是長期被殖民的人民,在統治者強壓灌輸下,失去自信,反而以統治者的語言為上等語言,以自己的語言為劣等語言所導致的。語言的背後其實有強勢政治力量的存在,絕非只是溝通的工具而已。
楊允言將這本書分成五個單元,有前人的身影,又有當今活躍的意見領袖,有各種不同書寫方式和音標方案的介紹,有台語文刊物、台語文教育、網路和資訊技術發展的敘述以及大事記,以此可以明瞭台語文歷史的發展過程。同時以受訪者所主張的書寫方式,紀錄其訪問內容,並譯成華語相對照。讀者閱讀之後,可以理解各家不同的說法。這是編者細心之處,也是本書的特色。
本書是以時間做為序列,說明台語文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參考台語文學發展的過程,會發覺台語本是台灣最主要的語言。昔日是以台語來讀古文古詩,並用漢字書寫台語。西方傳教士來台之後,傳入羅馬拼音方式書寫台語,因此台語並不是原本就不能寫不能讀。但自國民黨來台之後,在強勢「國語」政策下,導致民眾認為台語是只會說不能書寫的語言。但回顧過去的台語書寫,這種說法是被扭曲而錯誤的。
Tuesday, April 22, 2008
林俊育補充資料
《台語文運動》補遺
3) 1934: “Pak-pō͘ Tâi-ôan Tiúⁿ-ló Kàu-hōe Hiàn-hoat, Kui-chek, Tiâu-lē” (POJ)
5) 1955: “Ki-tok-tô͘ kap Tâi-ôan Kòan-sio̍k” (POJ)
More 賴仁聲、鄭溪泮
6) 1955: “Kaⁿ-ná-hio̍h” go̍eh-khan (POJ)
7) 1996: 日本圖書刊行會 重新出版《台日大辭典》,新冊名《台灣語大辭典》
8) 2005: 台語信望愛網站成立
9) 2005: 《平民ê基督傳》(漢羅) 出版
10) 2005: 《紅皮聖經漢羅合用本》出版
11) 2006: “Hong-bō͘ Kam-chôaⁿ” (POJ) 出版
12) 2006: 《荒漠甘泉》(漢羅) 出版
Friday, April 18, 2008
呂美親 序 記智kap書寫:為著「忠實」面對家己
記智kap書寫:為著「忠實」面對家己
--序《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若文字不會直接記號言語,便不得配稱忠實了。
--郭秋生〈建設「臺灣話文」一提案〉,1931
台灣話文提倡者之一郭秋生前輩的許多話語,常不時在我思索母語問題時的耳邊迴盪。這段「若文字不會直接記號言語,便不得配稱忠實了」,其實放在更寬廣的 生命課題、甚至只是私密的情感交換,都很適宜。因為,我們且要常常自問:「咱對家己敢有老實?」、「我們對自己誠實嗎?」
「忠實」,則更有順從本質的義務性存在。就怕我們在本質被改變的過程裡,逐漸少了(使用母語)和自己「對話」的勇氣,然後終如愛爾蘭詩人奧登(W. H. Auden)所言:「語言腐化時,人們對所聽到的會失去信心,這就會導致暴力。」是的,我們更是如此極端地對自己的語言,以及四周媒體強灌予我們的消息視聽,都缺乏信心,於是微型及無形的暴力四起,倒是我們變得麻痺而無感無覺。追根究底,在於我們越來越少忠實地面對自己。
語言問題當然可大可小,而殖民地的語言問題,明明很大,卻往往被視而不見。姑且不論這個號稱民主社會的不正常國家,是否還存在著對語言的歧見,但一個語 言卻無正當性、自然而然的文字書寫,使得文化內涵走向空泛、民族特質逐漸低落而消弭,則絕非三言兩語得以交代。的確,歷來的統治者與所謂本土政權,都難以 給殖民地的人們一個正義而公允的解釋,以及改善之道。
思索語言困境,從有意識地重新找尋、學習母語,進而以實踐生命的態度來從事這個抽象而惱人的課題,誠然要經常與苦悶為伍的。幸好,這樣的人雖然少,總有幾個聚落性的象徵存在,得以相互排解;雖其中焦慮與燥鬱的氛圍,也常令人不禁屏息。
參與這個訪談工作,對我來說是個意外,卻也不是偶發事件。
訪談工作前後斷斷續續約莫一年多,總有 許多奇怪的感覺:他們每個人其實謙遜有禮,不若平凡社會給予的激進判斷;他們彷彿都如此浪漫而瘋狂,他們少有破碎鄉音的話語裡,也曾透露無力的疼惜與傷 感,卻又不失堅定與毅力。然而很可惜,我罕有機會與年輕的同儕分享這些似乎「只能言說」、「無法書寫」的珍貴記憶、並同時和過去及未來對話的「語言交 換」。
完成校對工作後,我總不時重新想起幾些我不曾親身體驗的歷史,那裡流瀉著片片段段、不甚流暢的字字句句,提醒著我們且要不斷勇於嚐試以最忠實的態度,傾聽過去、思索未來。
是的,島上的人民往往已經習慣失憶。但終究,我們是如此需要記憶的。而記憶則是需要書寫的。我們失去了自我書寫的能力,以致記憶支離破碎。於是,我們曾 在過渡階段的路程裡,遇到一些擦槍走火(不只是符號上的,還有情感上的種種衝突與掙扎),以及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人們,所以,記憶,會被召喚回來;正如 許多台語文工作者及實踐者常將黃石輝名言:「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嘴裡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作為口號性的文宣標語;好一段時間,我也曾為黃石輝的話感動至極。
倒是近來,我常想起的還是郭秋生〈建設「臺灣話文」一提案〉的幾段文字:「難道這款的臺灣人也要配稱做是人嗎?有言語沒有記號言語的文字,臺灣人可退化去和原始人做不用文字的生活好,然而臺灣人的現在你就想要做起原始人生活的清夢作得成嗎?若不成,臺灣人總要覺醒了,至少也要努力做最低生活保得起的一人分了。」台灣人?台灣話?變得多元?是的,時代在前進,或許別忘了也要找回最初的純粹。
感謝張炎憲館長、楊允言老師、張學謙老師,對於計劃的支持與勞心勞力,還有對我的信任;感謝許多參與工作訪談的前輩及朋友們不問代價、不辭辛勞的幫忙。 更感謝諸多受訪者(您們讓美親由衷敬佩),特別是在美國的胡民祥先生(及胡太太:洪珠圓女士)與鄭良光先生(及鄭太太:何如璋女士);人在海外,心在台 灣,那「離而不散」的鄉愁化為最大的力量,將感知於未來世世代代的台灣人。
「有時星光,有時月光,……『建設臺灣話文的確是臺灣人凡有解放的先行條件』……」(〈再聽阮一回呼聲〉,1932),郭秋生的散文在我腦裡不斷地被讀著。
我想,即使一百年,累積的僅僅是殖民語境裡破碎的記憶、斷裂的書寫,在這本《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當中,她看似曾經遭逢頓挫與擠壓而容貌不堪,但 依舊是蘊含著豐富生命力、繼續殘活的語言,她不將再只是一路地崩裂瓦解。我想,靜靜地體會講者與聽者之間具「生命」交流的內在脈動,我們且能「忠實」地在 其曖昧不明的書寫軌跡中,找到永恆不朽的意志。此前一百年撒下的零星種子,在此後一百年,我們預期她會以不一樣的面貌,新生、湠根,在更有創造力的,福爾 摩沙。
破碎的言語、破碎的思緒之外,願台灣未來有真正屬於自己完整的文字。是為序。
Thursday, April 17, 2008
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目錄
導讀 2
1 編纂《廈英大辭典》─杜嘉德 5
2 跨出教會的《廈門音新字典》─甘為霖 11
3 用台語書寫上帝的話─巴克禮 23
4 台灣語言學的奠基者─小川尚義 29
5 台語醫學教科書─戴仁壽 37
6 未曾轉向的白話字運動─蔡培火 43
7 台語長篇小說的先聲─鄭溪泮 55
8 多產的台語白話字小說作家─賴仁聲 61
9 台灣話文的提倡者─黃石輝 69
10 台語語法及民間文學整理者─李獻璋 77
11 台灣話文的提倡者─郭秋生 83
12 承先啟後的閩南語研究學者─吳守禮 91
13 閩南語研究學者─許成章 99
14 第一位閩語博士─王育德 107
第二單元 意見領袖 115
導讀 116
1 鄭兒玉 ─Góa Ū Bó-gú, Kò͘ Góa Chū-chú(我有母語,故我自主) 133
2 林繼雄 ─現代文書法外銷美國 161
3 鄭良偉 ─推sak、實踐漢羅書寫ê語言學者 179
4 張裕宏 ─多面向台語書寫ê語言學者 199
5 胡民祥 ─連結語言文化及建國運動的海外烏鶖 219
6 呂興昌 ─台語文學研究ê疊磚仔師 251
7 洪惟仁 ─台灣閩南語趨勢變化調查 269
8 黃勁連 ─對鹽分地帶來兮詩人歌手 297
9 鄭良光 ─點to̍h台語文火種 317
10 李勤岸 ─整合台語拼音文字ê浪漫詩人 349
11 張春凰 ─台語文學一蕊清芳e花 371
12 江永進 ─統計學家創作台音輸入法 397
13 陳明仁 ─飄浪ê台語文學家 423
受訪者相片 446
第三單元 百花齊放 459
導讀 460
1 漢字反切類 465
2 羅馬字類 469
3 日文假名類 495
4 注音符號類 501
5 民間的台語文書寫 507
第四單元 眾聲喧嘩 515
導讀 516
1 台語文刊物 517
2 島內及海外台語文教育 547
3 台語文在網路上的發展 563
4 台語文資訊技術的發展 577
第五單元 發展記事 591
Wednesday, April 16, 2008
本書相關資料(台灣政府出版品專區)
http://book.drnh.gov.tw/page/02_news/news02.aspx?bookid=1066
台灣政府出版品專區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gpnet/newbook_view.jsp?gpn=1009700321
題名: 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編/著/譯者: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
出版機關: 國史館
出版年月: 民國97年03月01日
價格別: 定價
價格: 500元
頁數: 640
語文別: 中文
ISBN: 9789860132
統一編號: 1009700321
分類項: 教育文化
台語文運動於戰前戰後皆有論爭。日領時期,台語文書寫呈現多元的發展面向,包括教會系統的白話字(羅馬字)、民間歌仔冊、古典漢文……等;但到了1970 年代,國民黨政府嚴厲管制,台灣語漢文書寫及教會白話字等都被禁止;1980 年代台語文及台語文學因為本土意識抬頭而有明顯的突圍復興跡象,各種拼音符號書寫系統紛紛出現,1990 年代台語文運動更加蓬勃的發展。本書記錄此一歷史,第一單元介紹對台語文有所貢獻的先人。第二單元針對當今台語文運動的前輩進行口述訪談。第三單元介紹幾個較重要的台語書寫系統。第四單元補充台語文刊物、教育、網路、資訊技術發展等不同視角來看台語文運動的發展。第五單元採用編年的方式來記載台語文的發展。
出版機關代碼: 202000000A
裝訂別: 精裝
尺寸: 16開
版次: 初
發行數量: 800
內容形式: 一般
適用對象: 成人(學術性)
出版情況: 自行出版
著作財產權管理機關或擁有者: 國史館
取得授權資訊: 聯絡人:洪慧麗聯絡電話:02-22175500-605聯絡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北宜路二段406號
經辦單位: 秘書處
經辦人: 洪慧麗
經辦人電話: 02-22175500-605
經辦人email: 850a@academia.dmh.gov.tw
附件: 無附件
楊允言序 我們在走一條不平坦但正確的路
我在台北成長,國小前還不太會講華語,不過環境改變人,讀國小後沒多久,就不會講台語了,當時當然沒有什麼語言意識,可能因為身處台北城,大家都會講華語,就學期間並沒有親身經歷過講台語被掛狗牌、罰錢的事情。總是還記得圍在電視前看史豔文布袋戲的快樂時光;還記得有同學因為一口「台灣ㄍㄛˊ ㄧˇ」被「外省籍」同學取笑,而頭一次聽到「台客」這個名詞(後來才又知道,有人叫這些「外省籍」同學是「咬柑仔ê [ kā kam-á ê ]」,這兩個同類型、取笑別人的語詞,後者很少人講了,前者倒是被某些人當成貼在自己身上Chhèng kah lia̍h bōe tiâu [得意到不行] 的標籤);還記得公民與道德老師跟我們說「要講ㄍㄛˊ ㄧˇ,ㄅㄝˊ ㄙㄛ ㄏㄨㄤ言」(當然這也沒什麼了不起,我還遇到連注音符號都不太會寫的「果文」老師)。
直到大學,開始有了些改變,我是學運世代邊緣的人,說邊緣,因為我只是旁邊旁邊小小的配角,一不小心掃著風颱尾,曾經目睹台大課外活動組的職員到宿舍發黑函攻擊自由之愛成員,結果意外上了自立晚報第二版,那時還是戒嚴時期,雖然報上只寫「楊姓同學」,一回到家,爸爸問我報紙上寫的是不是我,我點點頭。他很擔心我突然會在半夜失蹤,被國民黨拖了出去,擔心的人不只是他,有位高中同學也打電話來跟我說,如果宿舍有危險,就到他家躲一陣子吧。當然,被班上國民黨愚忠黨員打小報告,以致被教官三顧茅蘆(其實是下大雨會漏水的台大男十三舍)深夜請去聊天(本來不應該是深夜,但是跑去參加大陸社的統派台灣史講座,才搞到那麼晚,那時我是海綿,因為課本不教台灣史),拐彎抹角聊了兩個鐘頭,最後十分鐘才說的:要好好讀書,不要被陰謀份子利用。
所以是不是要感謝那個專門生產爪耙仔的政黨(連當過黨主席的都有這個資歷)?這麼一嚇,意志就堅定了起來。大約在這個時候,我接觸反對運動,開始學回自己的母語;我很快就意識到,要用中文來反大中國意識,是行不通的。那時,我看到了向陽出的台語詩集、黨外雜誌(感謝已經被拆掉的光華商場)裡有阿土伯(洪惟仁)的台語文章,以及宋澤萊、林央敏由前衛出版的台語小說和散文。
由於台灣意識的啟蒙,大三時,台大這邊我蹺課,跑去東吳旁聽
雖然還講著吊吊ê台語,我開始實踐台語文書寫,一寫就發現嶄然仔難寫,我用漢字寫,寫不出來的,就竹篙鬥菜刀,把注音符號、KK音標、日文假名摻摻做一伙,能用的全部翻出來,大概持續了半年,做歌仔戲研究的王振義告訴我,你這樣寫很好(心裡應該是說:你按呢烏白寫!)教會有一套羅馬字,已經有很長久的歷史,可以參考看看。我在台大圖書館找到鄭良偉編的教會羅馬字的書,花了四天學起來。學了羅馬字之後,多認識了很多人,台語文這條路變得五彩繽紛,開闊了起來。
大四發起成立台大掌中劇團,我想推自己寫劇本,別再演那些封建中國戲,然而沒有成功。畢業後入伍,抽中上上籤,在南竿,部隊裡的「外省人」也講台語,環境所逼,一切顯得那麼自然。退伍那年(1990),台大成立台語社;後來考上清華的研究所。我很高興
清華和交大很近,我們一起開讀書會、設立台語網,用羅馬字(白話字)寫Email(那時還無法使用中文),後來成立了跨北中南數校的「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編《台語學生》,努力推台語文運動,同時也結識許多社會上的台語文工作者。我體認到台語文在校園不好推,因為有心學台語的學生就不多了,何況是台語文,學校的台語文社團,可能某一屆很強,下一屆卻可能因為後繼無人,很快就垮掉了。
所以研究所畢業,要卸下會長職務時,我想到要讓關心台語文運動的學生與社會上辛苦從事台語文的工作者互相交陪,期待能匯聚一股力量出來,所以在1993年暑假,與促進會成員一起做台語文工作者訪談,並於1995年初出版《台語這條路》這本書,這本書現在可能買不到了,不過許多大學的圖書館有,包括美國和英國的大學圖書館(WorldCat查詢得到)。
學生畢業後終究要踏入社會,如果能夠延伸對台語文運動的熱情,就能夠繼續做一些事。透過訪談,也有比較深刻的感受:台語文這條路真的不好走,這需要堅定的意志,還要忍受大眾的冷眼或揶揄,看起來影響力又很有限(閱讀和書寫習慣的養成,在台灣,起碼也要十年,要說服一個習慣用中文思考的人改用台文,談何容易?那時不想學台語文的人還有一個說法:等你們寫法一致了,我再來學。)可能因此,有些台語文工作者不是那麼好相處。書寫未標準化,又沒有發表的舞台,媒體不愛,這讓工作者少了交流的機會,而一般人要窺得台語文運動的全貌並不容易。
因為訪談,老實說,知道不少檯面下的八卦,我曾自我解嘲,哪天輪到我被訪談,可能成為爆料天王!
事隔十多年。
我遠離台北城,來花蓮工作、定居,用學術外裝包藏台語文熱情,以自身資訊背景開始做台語文相關研究,透過電腦網路和程式設計以及朋友提供的台語文資料逐步建立資源;台語文界的八卦bōe記了了a [忘光了];而
一開始,我列出六十多位訪談對象,天馬行空地想著這個計畫要怎麼做怎麼做,隨即拉回現實,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很難包山又包海。基於有難同當的原則,我先找上我的學術伙伴張學謙,請他負責史料彙編及幾要文章的撰述,又找了跟我當時情況類似,研究所剛畢業還很有衝勁的台語文明日之星呂美親(能文學又能論述,相信我的眼光!)把最吃重的訪談工作交給她。擔心給別人排版,後續校對工作會很麻煩,所以我買了幾本平面設計和Word排版的書來練功,並翻箱倒櫃找出我收藏的相關台語文資料,找不到的就向圖書館、朋友、網站求助,還找幾位朋友協助撰寫他們較專長的部分,自己當然也是撩落去寫。
這本書的時間主軸是解嚴後,但是我覺得,比起其它政治社會運動,台語文運動有更多潛沈在冰山底下的基礎也需要介紹,所以加上了「前人身影」這一單元,介紹已經過世但是對台語文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單元的「意見領袖」當然是重點,我們挑選當前台語文運動較重要的前輩(我設定為五十歲以上)進行訪談,由這些第一手資料來了解台語文運動是最恰當的。台語文運動發展過程中,書寫系統百百款,第三單元的「百花齊放」原本想逐一介紹,後來覺得這樣太過幼節,反而可能影響閱讀本書的興致,所以只挑幾個較重要的書寫系統來說明,並用照片來觀看目前社會大眾的台語文書寫實例,並說明羅馬字國際化的現況。只從個人和書寫系統的角度來看台語文運動或許不夠全面,所以第四單元的「眾聲喧嘩」,又補充了台語文刊物、教育、網路、資訊技術發展等不同的視角。最後,第五單元的「發展記事」採用編年的列表方式紀錄台語文發展的軌跡。
我們儘可能把台語文運動各個面向都呈現出來,除了回顧,也讓大家做更全面的檢視與思考,不過,一開始在設定編輯方向時,遇到一個難題:有人是制訂符號、有人努力推廣、有人寫文章、有人編辭典、有人編教材,各個角度要以怎樣的比重來呈現較恰當?即使到現在,我還想不出好方法。面對繁雜瑣碎的編輯過程,一度想要放棄,怎麼看都覺得不完整,台語文運動的人與事絕對不只書中提到的這些,我還數得出一大堆,發展記事也必定還遺漏很多重要資料,但是已經沒有多餘人力做訪談、撰稿、整理,事實上,文稿篇幅已經比原來預定的多了40%。無論如何,希望這是一個開始,將來還有機會繼續補足。
資料呈現之外,我們還提出一些觀點,試圖提供大家不同層面的思考。最重要的一點是,希望大家不要只以漢字本位來思考台語文發展,被這個無謂的框架所限制住。
「台語」這個名稱也許有爭議,從她有十幾個別稱(福建話、福佬話、河洛話、閩南語、廈門話、…等)可感受得到,我們暫時避開這個爭議,用民間最慣常的指稱,而幾處需要與其它台灣本土語言如客語、原住民語做區隔時,才使用其它別稱。這種語言,目前世界上有五千多萬使用人口(台灣佔了1/3),排名第二十一位,只可惜,她始終沒有官方地位,所以儘管還展現其生命力,她的流失速度很快。我曾經拿兩個版本的台語新約聖經來計算,1917年出版的聖經中的語詞,當中有43%的語詞不再被六十年後出版的聖經所使用。
我想,許多台灣人對這個語言有感情,文字化是語言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政策、教育和社會觀念的配合。
台語文運動所有的努力與成果,我們可以當成是為台語政策與教育鋪路的基礎,而未來進一步推展的過程,也百面 [必定] 會被現有強勢語言的擁護者打壓,甚至是使用此語言的人的反彈,因為改變既有的習慣確實很痛苦。不過,如果你對這個語言有感情,不希望她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根據社會語言學者推估,目前約有六千種語言,如果不積極保護,到21世紀末,會有90%的語言消失,而語言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同等重要),或者在思考台灣意識要怎樣抵抗中國意識(中國的鄰國,哪個國家使用中文、中語?)台語文字化絕對是必須思考的重要選項。
莎士比亞偉大,因為他用英文寫文學作品,那時候英文的處境跟現在的台語文處境差不多,結果,人家成就了文藝復興。我們自己呢?有沒有決心要開創屬於自己的榮景?中文愈厲害,世界上愈會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縱使再多擲地有聲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中文論述,跳到濁水溪也還是洗不清!
不過還是要向大家說聲抱歉,為了系列叢書的考量,以及讀者的接受度,除了訪談以台文、中文對照呈現,其它都以中文書寫。而這篇序言,少數加上底線的部分,請用台語讀。
除了張學謙和呂美親,還要感謝曾雅禛、石博元、蔡瑋芬、姚志龍、游政榮、楊斯顯、劉宜婷、李勤岸、林芷琪、林俊育、黃閔綜、黃建強、吳仁瑟、王寶漣、王泰澤、馮昭卿、方耀乾、潘科元、蘇芝萌、多田惠、陳慕真、陳德樺、陳威志、陳鄭弘堯、戴煜德、張復聚(依照羅馬字拼音順序)協助整理、撰寫訪談稿及文稿、提供相片,以及國史館薛月順、陳美蓉的校對及編輯過程中給予的一切幫忙,當然還要謝謝我的父母,他們讓我有機會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做個台灣人,也
最後,因為我學資訊出身,深感網路的威力,本書的完成只是個起頭,大眾參與才是主要目標,本書出版同時,也將成立部落格繼續討論,網址在http://WrittenTaiwaneseMovement.blogspot.com/。